店宝宝:抖音电商大力传承非遗工艺

01

有哪些语文课文,是你一辈子都忘不掉的?

有人说:“我家门前有两棵树,一棵是枣树,另一棵也是枣树。”

有人说:“我买几个橘子去。你就在此地,不要走动。”

还有人提到:“佛印绝类弥勒,袒胸露乳,矫首昂视,神情与苏、黄不属……”

这句出自《核舟记》,讲了一个叫王叔远的明代奇人,在一颗仅有两粒米高的果核上,雕刻出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。

船头坐三人,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,佛印居右,鲁直居左,苏、黄共阅一手卷,东坡右手执卷端,左手抚鲁直(黄庭坚的字)背……

佛印绝类弥勒,袒胸露乳,矫首昂视,神情与苏、黄不属。卧右膝,诎右臂支船,而竖其左膝,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。

这件工艺品,展示的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一个场面。

前一天还在苏堤上晨跑的苏东坡,这会儿被派到了湖北黄冈,正经历着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时期。

他来到赤壁江边,遥想当年,周瑜英姿勃发,击退曹操八十万雄兵的英雄事迹。

而他自己,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,心情郁闷得很。

还好有两个好兄弟,陪他驾船游玩,不离不弃,感情好到可以称为文学界的桃园三结义。

这两个人,也是上得了中国文学史的。他们三个聚在一起,用今天的话说就叫“神仙打架”。

一个江西老表,黄庭坚。

你身边肯定有个30多岁的大爷,微信签名是他的一句诗:桃李春风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灯。

另一个是个和尚,叫佛印。他有一句话,专用于防守反击,怼人有奇效:

这位施主,心中有啥,眼中就有啥。阿弥陀佛,善哉善哉!

喝到上头的苏东坡感慨良多,欣然写下名篇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。

怒发冲冠,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!

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!……

历朝历代,中国人都把苏、黄、佛三人在赤壁划船这番场景,做成艺术品代代相传。有诗歌、图画、雕刻……

其中难度最高也最立体的,就要数《核舟记》记载的核雕。

用一粒果核雕成的船,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窗户竟然还是会动的:

中轩敞者为舱,箬篷覆之。旁开小窗,左右各四,共八扇。

而无论是人物的表情,还是舟中的茶几、题字,都精雕细刻,栩栩如生。

这样的核雕艺术品,在明清之际非常流行,是文人雅士们的潮流单品。他们有的挂在扇子上当饰品,有的则捏在手里活络筋骨,像现在盘核桃的爱好者一样。

所以,后来《核舟记》就进入了语文教科书。

02

到了清朝雍正年间,有一个叫陈祖章的宫廷雕刻家,比王叔远还要厉害。

他刻的核舟大小跟果核一样:高1.6厘米,长3.4厘米,纵1.4厘米,一共有苏东坡、书童、艄公、客人等8人,就连东坡放在桌子上的茶杯,都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

船底还有三百多字的《后赤壁赋》:

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……

3厘米,300字,我看都看不清,陈祖章竟然能刻出来?

怪不得他创作完这枚核舟,每月工资就从三两跃升到了十二两,成为当时宫里工资最高的工匠。

这枚《雕橄榄核舟》,目前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,是唯一现存的古代核舟。

余光中还专门写诗夸过它:

轻脆,易碎,像半透明的蝉蜕

北宋的江山魔指只一点

怎么就缩小了,缩小了,缩成

水晶柜里,不可思议的比例

即使在夸张的放大镜下,

也小得好诡异,令人目迷

这么美轮美奂的艺术品,古人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呢?

在古代,吃饭的手艺都是传内不传外。一个外人想要打听到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和木雕、玉雕、竹刻等其他雕刻技术相比,核雕的难度更大。

首先,这项技术对原材料的要求很高。太脆的不行,颜色深浅不一的不行,容易开裂发霉的也不行。

经过世代核雕师傅的摸索,终于发现了比较适合的原材料——乌橄榄核。也就是原产于我国两广地区的乌橄榄——是一种水果,跟地中海用来榨油的橄榄不是一回事。

但橄榄核从树上走到核雕师傅手上,还需要经历好几道筛选过程。

第一步,要把橄榄用清水浸泡,果肉分离;

第二步 ,把橄榄核小心翼翼地铺在阴凉的室内晾干,温度保持在25度左右,湿度在70%左右,否则太干会开裂,太湿则会发霉。

就这样一直晾一个星期,还要随时注意通风透气,避免阳光和大风,经常翻动……

其次,这项技术对人的要求也很高。很多核雕大师,都是精通了其他雕刻之后,才敢做核雕。

原因很简单,能施展的地方就那么点大,果核方寸之间,经不起反复修改,下刀不能有半点犹豫。

因此,核雕师傅必须对果核的形状、质地、性能了如指掌,掌握好每一刀的力度和角度。

像庖丁解牛那样刀刀入骨、游刃有余、胸有成竹,对屠夫来说已经是顶尖水平,但对核雕师傅来说,这些都是只是基本功而已。

眼看一颗平平无奇的果核,变成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,不得不感慨一句:

要论心灵手巧,还得看中国人。

如今,这项几百年前王叔远的绝技,传到了一个叫须培金的老太太手中。

须培金今年已经67岁了。她的家乡叫舟山村,是太湖边的一个小村落,世代以做核雕出名。

1973年,19岁的她进入当地的雕刻厂当学徒。这核雕一刻,就是一辈子。

今天,她已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。

上世纪80年代,雕刻厂因为效益不好而解散,处于人生壮年的须培金,不幸下岗了。

那时正值改革开放,遍地都是“淘金”的机会,工友们纷纷另谋出路,须培金却和丈夫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

回到舟山村,创办橄榄核雕工作室,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。

说是工作室,实际上条件非常简陋,几平米的小房间,一张桌子,一盏灯,几把刻刀,一把橄榄核,差不多就是全部家当了。

那时候核雕市场行情低迷,几天时间精心刻出来一个作品,才卖个几块钱。

夫妻俩在村里白天种地,晚上刻核,变着法子搞创新来吸引客户。

以前的核雕以宗教主题居多,什么弥勒、观音、罗汉,大家都看厌了,他们就从中国传统故事里寻找新灵感,就有了《孔子讲学》《司马光砸缸》《千里走单骑》等一系列新的作品。

当然,核舟的传统绝活也没落下。须培金刻核舟,一般分为8个步骤:

1.选核,选择体积大、壁肉厚、色泽均匀的橄榄核

2.打磨,由粗到细的三种砂纸打磨表面

3.构思,大体确定窗户和人的位置

4.粗刻和细刻,粗刻出大体轮廓,用笔打稿,定好比例和布局;然后细刻,使作品大体成型

5.细雕,开始掏空,雕刻舟中人物

6.开相,雕刻人物的面部表情,其中眼睛的好坏关乎整体

7.做窗,单独制作后安装在核舟上,每扇窗户大概只有十分之一指甲盖大小

8.抛光,上蜡上油

小小一枚核舟,这一套流程下来,需要制作20多天时间。

须培金做的核舟,比起台北故宫收藏的那一枚,还要多雕刻出好几个人物。

进入二十一世纪,核雕市场迎来春天。

现如今,须培金的核雕作品,一个可以卖到几万到数十万的价格。

这是对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回报。

03

2008年,核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核雕文化的传承,成为了须培金最在意的事。

在家乡舟山村,她和丈夫陆续收了几百位学徒,而且都是免费的。

在须培金和同行们的带动下,舟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核雕第一村,全村大约有4000人从事和雕刻有关的工作。

2020年上半年疫情严重,以往热闹的舟山村门庭冷清,核雕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

须培金老太太又像刚下岗时那样,积极开动脑筋谋出路,她想到了年轻徒弟们爱玩的抖音。

听徒弟们说,抖音上对非遗项目和手艺人有扶植计划,对推广核雕文化和产品大有帮助,须培金就马上开通抖音,以60多岁的“高龄”加入到年轻人之中。

她和几个徒弟拍起了剧情短视频,展示核雕手艺人日常的工作。

在抖音上,须培金是一个和蔼与严厉并存的老太太形象,拿着一个锤子,到处检查徒弟有没有在认真雕刻、水平练得如何。

一旦发现不满意的作品,她就举起榔头,铁面无私地大喝一声:

不行,重做!

然后毫不留情地把不合格的核雕敲碎。

如此匠人精神,网友们纷纷评价:

这是严师出高徒

手艺人只有精益求精

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

传承无价,感谢须奶奶传道授业

除了拍视频,须培金还充分利用抖音电商带货的功能,开起了抖音店铺,线上售卖核雕产品,为非遗好物“代言”。

在以前,别人想买她的作品,要么跑到舟山村找她,要么需要在古玩贩子手里仔细甄别真假;

而现在,她在抖音上真人出镜,直接认证“须培金核雕工作室”的抖音店铺,童叟无欺,还没有中间商赚差价。

今年3月,抖音在苏州成立电商直播基地,舟山村几十家核雕商户集体入驻。抖音电商不仅提供了质检、物流、仓储一体化服务,还有主播孵化、商户运营、供应链等全方位优质培训。

与时俱进传承非遗,舟山核雕产业借助抖音电商的力量度过疫情难关。

与舟山核雕村的合作,是抖音电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。

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,抖音发布了非遗数据报告。

报告显示,有10位非遗传承人,通过抖音电商带货,实现了年入百万。

非遗传承人在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时,也带动了当地就业。比如在浙江东阳一个地区,靠抖音电商带动非遗产业,就贡献了超过5000人的就业岗位。

非遗的传承,需要讲情怀,也需要讲效益。

过去,像须培金这样的手艺人,用情怀坚守了一辈子。

现在,抖音电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,提升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,让优秀传统文化,真正长久地活起来、传下去。